流量球星齐登场得分王却是德罗赞 不设极限33岁还在野蛮进化

来源:jrs直播吧
新赛季常规赛前两个比赛日,流量球队和球星们纷纷亮相,占据头条。但两天的比赛结束,单场得分最高的球星不是勒布朗-詹姆斯,也不是凯文-杜兰特、斯蒂芬-库里,而是公牛球星德玛尔-德罗赞。

仍在养伤中的“球哥”鲍尔复出之日遥遥无期,赛前扎克-拉文也宣布因为“左膝伤病管理”休战,德罗赞单核扛起了公牛,他全场22投14中,其中三分3投2中,外加罚球11罚7中砍下37分、6个篮板、9次助攻、2个抢断、1次封盖,带领公牛以116-108逆转击败热火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德罗赞之前,能在公牛常规赛揭幕战拿到30+5+5的球员,只有迈克尔-乔丹。

上赛季,德罗赞在32岁的年纪扭转风评。而本赛季,33岁的德罗赞不给自己设置极限,仍在野蛮进化。

2021年之前,德罗赞堪称NBA风评两极分化最严重的球星之一,喜欢他的人将他视作古典打法的捍卫者,但在数据控眼中德罗赞的打法落伍且低效。德罗赞的身上贴着各种负面标签,在ESPN的百大球员排行榜中他一度跌到第82位。当时,德罗赞这列火车看起来距离刹车熄火越来越近了,舆论的黑洞仿佛要将他吞噬。

2021年休赛期,德罗赞以3年8500万美元加盟公牛,ESPN曾组织专家投票,结果公牛引进德罗赞被评为最烂运作,理由无非就是德罗赞三分投射产量和效率太低,不适合在这个时代担当核心,他的防守能力不足,年龄也在增大。

但之后,“年度打脸神作”便上演了。

整个赛季,德罗赞只缺席6场,场均轰下27.9分外加5.2个篮板、4.9次助攻。他依然有高达71%的出手在中距离,但其真实命中率却保持在59%。与湖人、篮网的焦点战,德罗赞用一个又一个犀利的中距离投篮射杀对手,安东尼-戴维斯和杜兰特都曾成为他的背景板。

德罗赞完成过背靠背绝杀,还打破了维尔特-张伯伦的纪录,连续8场以五成或以上的命中率砍下了至少35分。

德罗赞做到这些,靠的是无与伦比的强攻能力。上赛季,数据网站BBall-Index综合出手质量、出手难度解读了球星们的强攻能力。结果显示,德罗赞的出手难度比杜兰特更高,但命中率接近杜兰特,两人的强攻能力独一档。但考虑到杜兰特身高比德罗赞高了10厘米,打谁都能无视防守,这个结论无形中拔高了德罗赞的形象。

一个被忽略的细节是,德罗赞的面框单打效率已经连续三个赛季封王,上赛季他面框单打每回合能得到1.13分。而在德罗赞之前,面框单打效率王是哈登。

德罗赞的表现超出了大部人的认知,因为在魔球理论中,中投是最低效的进攻区域,篮下和三分球效率最高,但德罗赞上赛季三分出手比重只有8%(同位置几乎垫底),篮下出手比重仅为21%(同位置仅高于23%的球员),他在出手分布如此反潮流的情况下依然能打出高效率,靠的是超高的中距离终结效率和造犯规能力。

上赛季德罗赞是罕见的“三项全能型选手”,他的面框单打每回合拿下1.13分,低位进攻每回合拿下1.10分,挡拆持球进攻每回合得到1.03分,三项数据都是顶级水准。上赛季能做到这点的,只有约基奇、杜兰特少数几人,詹姆斯和巴特勒都差在挡拆进攻上。

德罗赞从不认为自己的打法过时,他曾说:“在中距离进攻感觉就像面对大海一样,对手都爱收缩篮下、封三分线,你可以在中距离自由驰骋。如果你够聪明,你就能利用空间撕烂对手防线。”

上赛季,德罗赞重返全明星,重回最佳阵容(二队)。如果不是公牛在赛季后半程饱受伤病困扰战绩下滑,德罗赞在常规赛MVP投票中不至于只得到一票。ESPN专家Zach Lowe感慨称,这一季,德罗赞在心理、技术层面都达到了巅峰,他已经进化到完全体,不再是个单纯的得分手。今年休赛期,ESPN球星排名终于给了德罗赞足够的尊重,将他排在了第28位。

按照正常的认知,一个球员到了33岁的年纪,技术早已定型,没什么上升空间了。但在德罗赞的字典里不存在“定型”这个词,他从来不会给自己设置极限。

年轻时,德罗赞大量依赖运动能力打球,但2015年经历过一次腹股沟拉伤后,德罗赞开始意识到,他不能只是依赖运动能力打球。德罗赞开始苦心钻研脚步,休赛期他会泡在拳击馆练拳击。千万别觉得德罗赞不务正业,在他看来,拳击与篮球是可以融会贯通的,拳击中的一些攻击、防守脚步完全可以灵活运用到篮球中,帮他规避运动能力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,在年龄增大后依然能制造出足够多出手空间。

德罗赞研究了很多“老炮”的视频,比如安德烈-米勒、乔-约翰逊,他们在生涯后期都转型为地板流,靠精湛的技术延长了运动寿命。

所以,新赛季首战,我们不仅看到了德罗赞招牌式的中投,还看到了一些新的内容。我们看到了德罗赞背身单吃希罗,背转身完成左手小抛投。我们也看到了德罗赞叫挡拆逼出阿德巴约换防,三分线外强投命中杀死比赛。要知道,上赛季76场比赛,德罗赞一共才命中了7个干拔三分。

“老有人说什么‘技术定型’之类的,我不爱听这种话,到底是谁提出了这种理论?”德罗赞说,“在我看来,我始终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,在很多环节我可以追求精益求精。”

“只要我驾驶这辆车,我就会一直开下去,直到轮胎报废。在我开车的过程中,我只会搞清楚如何以最高效的方式驾驶这辆车。”